寒露,是秋天的第五个节气,此时,北方已呈深秋景象,南方才秋意渐浓,蝉噤荷残。
顺时养生
早睡早起晒太阳
秋季易犯“秋乏”,人容易感到精神不振,疲倦乏力,因此要保持充足规律的睡眠,早睡早起,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,早起,使肺气得以舒展,且防收之太过。
多吃豆,少吃瓜
民间有句谚语,“春吃芽、夏吃瓜、秋吃果、冬吃根”。秋季是丰收的季节,也正是食用果实和种子的好时节,豆类就是其中之一。此时的豆类积蓄了丰富的营养物质,适当多吃更能养人。
推荐食谱:黑豆大枣粥
做法:先将黑豆洗净浸泡1小时,加热煮沸至豆子将熟,加入100克粳米和6颗大枣,文火炖成粥状即可。
黑豆中含有花青素,有抗氧化的功效,且黑豆入肾经,搭配大枣益气养血,起到补肾养颜的功效。
健体养生“防三露”
寒露节气后,人们要“防三露”:“前不露胸,后不露背,下不露脚。”
天气变凉后,有的人会出现尿频、乏力等症状,从中医角度讲,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。这时可以坚持泡脚养肾:水位略高于脚踝,泡15至30分钟,至身体微微发热。在泡脚的同时,可以稍加按摩,用手把耳朵、腰部和膝关节搓热即可。
按摩三穴位,固本培元效更佳
太溪穴
太溪穴在内踝骨向后凹陷的位置,为肾经原穴,既能滋阴降火,又能培阳补肾。而且,它阴阳都能调,是补肾的重要穴位。
太冲穴
太冲穴在脚背上的大脚趾和第二个脚趾中间的缝隙里,为肝经的原穴,能疏肝解郁、调和气血。像青光眼、高血压、心脑血管疾病等都可以通过这个穴位来调治。
太白穴
太白穴在脚内侧,大脚趾骨鼓起来的关节后下方凹陷处,为脾经的原穴,能健脾化湿、理气和胃。
推荐中医膏方及中医外治法
推荐膏方:滋阴润玉膏
功效:滋阴清热,疏肝理气,补益肝肾。
主治:因性腺功能逐渐减退导致的内分泌紊乱,出现阴虚内热、肝郁气滞、肝肾亏虚者,如:潮热汗出、心悸、眩晕、头痛、耳鸣、盗汗、失眠多梦、腰背酸痛乏力、胸胁不适、皮肤状态变差、外阴干涩等。
中医特色护理技术:脐灸
脐灸是在肚脐(神阙穴)上隔药灸,利用肚脐的皮肤薄,敏感度高,吸收快的特点,以及通五脏六腑,联络全身脉络的功能,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,透入肌肤,刺激组织。充分发挥中药、穴位、艾灸的三重作用,以调和气血,疏通经络,从而达到防病健体的作用。
脐灸的适应证:
1.消化系统疾病: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、乳食不化、恶心呕吐、腹痛便溏、不思饮食、虚寒泄泻等。
2.呼吸系统疾病:外感风寒导致的咳嗽、哮喘、支气管炎等肺气较虚的疾病。
3.妇科疾病:痛经宫寒、小腹冷痛、冲任虚寒、瘀血阻滞、妇女崩漏等。